□賈麗莉 孟蘭蘭 製圖 劉 真
  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考試模式更改,自主招生挪後,三大聯盟解體……對於今年入讀新高一的學子而言,眼下真可謂是一個“多事之秋”。
  然而在種種“改革”、“瓦解”的同時,也煥發了“新生”——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以下簡稱“綜評”)拔地而起,日後將成為考量學生的另一把“尺子”。
  如何記錄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如何與高校對綜評的要求相匹配?學生又怎麼選擇相應的課程?中學該如何在課程設置、教育方向等方面做出調整?高校又該如何選擇綜評結果?
  撥開重重“迷霧”,讓我們看清“綜評”的“臉”。
  ■起點頗高
  構建內容豐富,反映學生綜合素質“高、全、廣”
  對於新高考方案中新增對高中學生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的舉措,上海教育名家、原上海中學校長、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校監唐盛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表示,以前的高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多流於形式,真正在高考中起作用的微乎其微。而這一次,綜合素質評價在這次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視,上演了一次完美的“逆襲”。按照規定,學生的品德狀況、文化素養、修習課程及其學業成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信息都會放入綜評系統里,從這個系統能較為全面地看到一個學生的整體情況,對學生是一個全面、綜合的概括。但同時,這也對教育技術系統提出了要求,需要一個完備的教育系統來收錄這些學生信息。
  一方面,從智育的角度來說,過去的高考以“成績高低論輸贏”,無法反映出學生的很多優秀特質,比如像研究性學習等特性是無法來量化的,所以就無法給學生做出一個較為全面合理的評價。而這次改革,通過“綜評系統”就可以比較全面地記錄學生這些無法量化的特質等。對一個學生做出更合理的評價,高校也有更多的考量因素來錄取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生。
  另一方面,從德育的角度來說,原先的高考比較缺乏對學生的德育、社會責任、特長等評價,這次改革中的綜評系統將把學生的德育、社會責任、特長等情況記錄進來,內容上進行了衍生,學生的德育、潛能、研究性、個性化等特征在此得到了充分體現,比原來純粹看分數的考試制度有了長足的進步。
  大同中學校長盛雅萍也表示,從方案來看,綜合素質評價被放在了比較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對學生的培養方向、職業生涯發展都有較好的導向作用。
  明年起,自主招生就將被安排到高考後進行。據瞭解,目前高三學子們並沒有像往年一樣忙於備戰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盛雅萍表示,自招挪後,初衷是為了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安排,讓學子們全力以赴備戰高考,所以高三學子今年比較安靜的表現也是正常。但是目前還尚不知道各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及對綜合素質評價的要求標準,所以大家普遍也處於一個觀望的狀態。盛雅萍建議大家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努力發展,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謀求長期的、可持續的綜合素質發展方向,這樣,今後無論是應對高考還是就業都會游刃有餘。
  ■發展之途
  眾多組合選擇難,“癥結”在於學生綜合素質欠奉
  改革後,“小3門”選考科目、選修課等都需要新高一生自己來選擇,面對眾多選擇,有些學生反而感覺負擔很重,困惑重重,不知何去何從?
  對此,唐盛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癥結”所在,他認為以前的教育體制基本沒有給學生提供很多選擇機會,這應該是我國傳統教育體制遺留下來的一個弊端。作為一個人,在他的人生髮展過程中應該學會選擇,作出判斷,這是一個基本的素質,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在高中階段對選擇還很難作出抉擇,這對他來講是很不利的。課程選擇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他說我們的教育除了主動地教他,還應該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讓他逐漸學會選擇。
  而這次改革,無論是選考科目還是選修課都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選擇機會,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相信他們能作出較好的選擇。他還補充說,有調查顯示,很多高中生對自己的學習,乃至未來發展都是很有想法的。另外像近些年舉辦的職業體驗季活動,通過暑假為中小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職業體驗,讓他們對很多職業有個較早的親身體驗,可以較好地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潛能等等,對學生來講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可以培養他們學會正確地作出選擇,提高他們的選擇能力。
  (下轉A23)對於外界討論的“綜評”是否會流於形式的質疑,唐盛昌表示,原來的國內教育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考慮關註太少,這次改革則較多地關註了以前未考慮到的,以前從沒有像這次改革一樣重視綜評,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還需要大量的研究來更好地開展,慢慢地完善,但是這次改革卻體現出了對綜評工作的重視,前行的腳步雖然步履蹣跚,但依然是前行的。
  而對於新高考方案中取消藝術和體育加分政策的規定,這是針對兩類學生,一種是藝術類專業的,一種是有藝術特長的,估計不同高校以後會定下相應的招生標準,但不會直接掛鉤分數,而是在綜評里設置權重來體現,多維地考量、選擇學生。
  那麼,綜合素質究竟怎樣培養?盛雅萍表示,大同中學歷來很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也已開設很多類似的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文化素養等方面的課程,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針對新高考方案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出台,學校還會在原有課程設置等教育體系基礎上再作進一步的調整,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唐盛昌則建議,有條件的中學儘量多開設選修課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作為教育改革的領先者,尤其在任上海中學校長期間,唐盛昌為上海中學的發展,特別是選修課程方面開創了一片新天地。據他介紹,上海中學規劃設計了500多門多元化的選修課,“聚焦志趣、激發潛能”,關註學生志向、興趣、潛能的匹配,給學生更多機會去發現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據上海中學曾做過的調查統計,該校畢業生的志趣、潛能與其未來深造方向選擇趨於一致,在強化模式中高達90%多,一般的也能超過60%,比很多中學高出很多,選修課程與學生高考後選擇的職業有著非常高的吻合度,減少了職業選擇的彎路,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有較大的幫助,這樣的教育理念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是較為領先的。
  同時,針對新高考的改革方案,作為選修課程教育領域的先行者,也給目前選修課程還比較薄弱的學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是中學教育雖然規定以14門課為主,實際上很多國家的教育發展潮流已不局限於這14門課,打破這14門課的局限,應該是教育發展的總體方向,他建議有條件的學校最好盡可能地多提供、開設選修的課程,這對學生是有很大幫助的。如果僅是局限於這些14門課的話,對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是很不利的。
  二是這14門課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傳統的,和國外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需要一些新的、中學生可以接受的課程在一定的範圍內以選修課程出現,讓學生慢慢地接受、學習。雖然以前選修課程的成績很難在高考中體現,但是改革後,學生的選修課程成績將可以體現在綜評中,應該說對學生的整體發展是有幫助的。建議學校不要圍繞著考試轉,能以學生的整體和個性發展、素質提高為主來開設選修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比如上海中學的海洋課程選修課,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也能開發學生的潛能,學生個性特長的挖掘很好的途徑。  (原標題: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 撥開“迷霧”來看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j53ojto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